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回复: 0

[台坛动态] 中国斯诺克运动遭遇文化瓶颈 亟待“生根发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7 20: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2010-03-27 13:22来源:工人日报

2005年4月,当丁俊晖在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中一路击败艾伯顿、傅家俊、达赫迪和亨德利等众多名将,夺得冠军奖杯时,曾有英国媒体刊出这样的标题——“中国将垄断斯诺克运动。”然而,5年过去了,当新一届的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时,拥有众多爱好者和参与者的中国斯诺克运动,距离“垄断”的标准似乎还相差甚远……
  能否在有效保持民众参与热情的基础上,打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斯诺克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应的斯诺克文化氛围,将是中国斯诺克运动走向成功的关键。
  发展受阻
  斯诺克运动“一路向东”
  回忆起自己在英国的学球生活,丁俊晖最怀念的还是谢菲尔德的斯诺克学院。在那里,丁俊晖在一次次的瞄准和出杆中,告别了青涩的少年时代,书写着痛并快乐着的斯诺克人生……而位于谢菲尔德的克鲁斯堡大剧院,更是因为承办斯诺克运动的最重要赛事——世界锦标赛,而被视为斯诺克运动的“精神家园”。
  其实,在几乎所有斯诺克选手看来,英伦三岛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虽然斯诺克运动在19世纪晚期起源于驻扎在印度的英国陆军中,但通过英式台球冠军约翰·罗伯特(他在印度旅行时见到了斯诺克玩法并将其带回国内),斯诺克运动迅速在英伦三岛兴盛起来,并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时至今日,斯诺克运动的“黄金时期”仍令人激情澎湃——1985年世锦赛决赛,尽管两位选手鏖战到凌晨,但仍有近1850万(相当于当时英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观众通过电视转播看到了丹尼斯·泰勒举起奖杯庆祝的场景……
  “当时,斯诺克在英国非常流行,成为仅次于足球的拥有第二多观众的运动。” 世界斯诺克赛事总监迈克·甘利曾如此动情地回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其它体育项目商业化进程的加快,斯诺克过度集中于英伦三岛的局限,使得这项运动的发展遭遇到了瓶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斯诺克运动最辉煌的时期,除了英伦三岛的选手,南非、加拿大、马耳他,甚至泰国都拥有一大批高手。而在本赛季斯诺克世界排名前32位的选手中,只有4名非英国选手。
  世界斯诺克协会主席巴里·赫恩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指出:“赞助商流失、排名赛数量缩水、球员收入减少、观众老龄化都是斯诺克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相比之下,斯诺克不够国际化,才是这项运动的痼疾。”
  近年来,随着以丁俊晖、傅家俊为代表的中国选手的崛起,处于十字路口的斯诺克运动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曾经的起源地,投向了东方,投向了中国……
  正因如此,世界斯诺克运动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了中国市场——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海大师赛、庞汀斯公开赛等职业赛事纷纷落户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选手走出国门,来到英国学习训练。丁俊晖、梁文博和傅家俊,占据着国际排名前32位中4个非英伦选手的三席……
  文化认同
  “舶来品”亟待“生根发芽”
  世界斯诺克运动界将中国视为推广“主战场”,极具潜力的中国市场无疑是决定性因素。对于中国斯诺克运动而言,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一发展契机,进一步加强基础修炼“内功”,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斯诺克文化,将是推动中国斯诺克运动发展的关键。
  在近几年的一系列国际大赛中,丁俊晖、傅家俊甚至是梁文博等新老选手均有过不俗表现,丁俊晖还先后夺得过四次排名赛冠军,但斯诺克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却并未迎来质的飞跃——一方面是多达5000万的台球爱好者和参与者,一方面却是除了丁俊晖、梁文博和傅家俊之外,同赴英伦参赛的其余6名中国选手排名都在64名之外,随时有降级危险……
  对此,中国台协副秘书长张晓冬认为,要想打造中国斯诺克的“集团优势”,除了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尽快形成良好的斯诺克文化氛围同样重要。尽管近几年斯诺克运动在中国发展很快,但作为一件“舶来品”,斯诺克运动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不是所有的球迷都能很快理解,“如在去年的中国公开赛中,依然出现了少数观众在观赛时违规使用手机和照相机的行为……”
  常年在英国打球的傅家俊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斯诺克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球手对自我身心的控制和调度,“需要球手学会绅士、优雅、沉静。”
  “一项运动的流行,往往附带其文化内涵的潜移默化。如果不能充分理解其内涵,是很难真正参与和享受其中的”,北京社科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汕如是说,“只有培育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斯诺克文化,才是斯诺克运动在中国真正走向成熟的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四川论坛

GMT+8, 2024-11-24 04:40 , Processed in 0.049565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