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商街 模范社区
据清朝乾隆52年丁未(1787年)《遂宁县志》记载:“介福桥,遂宁县北三里,北坝。雍正12年(1734年)修建。” 据史记,涪江在以前的河道不是现在这样,而是经石溪濠流经嘉禾桥再到介福桥,经西山脚下流到开善寺再到南津桥,从南津桥回到河东涪江现道。也就是说,介福桥下曾经流淌着的是涪江水,不过那时河道不太宽,但水深。 为啥取名“介福’呢?据考证,“介”是多义词,古文之意是“大”、“助”的意思。在《诗经》里,“介”字多与“福”、“寿”相连。《小雅》中,“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就是这个吉祥的意思。 在清朝末年,有人还看见过介福桥,这桥栏杆上镌刻着“介福桥”三个大字。那时的介福桥已经成为涪江故道,由于多少年来洪水的冲刷,到了清朝时故道已经没有了,只是泥土,人们把它作为了农田。但是,介福桥仍然存在。民国28年(1939),遂宁驻军李家钰为了修建遂(宁)、射(洪)公路,由于扩宽和改建桥面,将当时的旱桥的桥面板拆除,现在该桥早已名存实亡,介福桥也就成了遂宁人常常所说的地名。 新变化 繁华商街 模范社区 如今,岁月的沧桑已经冲刷了历史的痕迹,涪江水早已改道从东边流去,介福桥也大变了模样。由于河水冲刷泥沙淤积,介福桥已经成了小平原,成了农民耕作的平坝。文革时期,记者见到的介福桥还很荒凉,它是北固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那时到处都种植了庄稼,只有遂宁到绵阳的一条二级公路穿越北坝。 1985年,遂宁建市后,城市发展迅速,介福桥一带已经成了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区。广电大厦、水利局、军转办等机关设在这里,而且还有电视大学、锦华纺织公司、京宁啤酒厂等,成了一流的商贸中心和繁华地段。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遂宁中学北校区就在介福桥,它由原先的遂宁三中、遂宁五中合并遂宁中学组成。“四川省遂宁中学校”由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亲手所题校名,从唐德宗贞元年(公元785年)创立学宫,到1905年废科举,办新学止,她走过了不平凡的1120年旧学历史。千载沧桑情依旧,文光辉耀照斗城,她使遂宁文化千百年来一脉相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为了发展介福桥一带的经济文化,船山区将介福路还成立了管理10个居委会的街道办事处,锦华、燕山、京宁社区已经建成全市的模范社区,原先还是农田的老盐关村,如今已经是一片高档住宅区。介福桥已经在遂宁人心目中变了模样。 (记者 张帆)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四川论坛
GMT+8, 2024-11-24 09:28 , Processed in 0.058749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