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6|回复: 2

[综合信息] 遂州八记(系列)——千年民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4 17: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民谣
  
  文/唐毅
  一
  刚一踏上遂宁这片土地,我就感受到这里古朴的民风,那是一种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溢漫在山水之间的灵气。遂宁地处四川中部,自东汉置县之始,历为州、府、郡治所和专员公署驻地,素有“川中重镇”之称。就我所到过的城市,还没有见过像遂宁这样,被一首千年相传的民谣装点得如此婀娜多姿。
  
  观音菩萨三姊妹,同锅吃饭各修行。
  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
  唯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
  
  说真的,我至今仍不能给这段文字一个准确“定位”。从韵律上看,不太像是琅琅上口、韵味多多的四川民谣,细细体味,竟有些像是巫婆口中的“念念有词”。也许,在一个遥远的时代,一位不怎么会编民谣的巫婆,在一次迷信活动中信口说出了这么一段话。而虔诚的百姓,倒是觉得这些似韵非韵的话还算好听,从那以后,遂宁这座城市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遂宁又被称作观音故里。
  这么说,遂宁人或许不愿意认同。盛传千年的美丽传说让你一句话就给否定了吗?那么,就算是民谣也行,可民谣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观音文化现象的产生,缘于人们真诚、善良和美好的愿望。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姑且就算真有观音其“人”吧。
  假设归假设,遂宁却实实在在被称作“观音故里”已有许多年了。
  有关观音最为盛行的传说有两种:一是印度佛教的男身观音,一是中国佛教的女身观音。也许是因为身世过于“复杂”,观音反倒成了一尊来历不明的菩萨。
  据中国最早的佛典记载,观音是没有性别的。也许,在漫长的父系社会,菩萨也要是男的。可是,女性的温柔是阳刚所不能替代的,那么就让一尊最平常的佛作为女性的代表吧。或许有人想想,不就是一尊不会说话的菩萨吗?不就是要求有一个代表吗?行!神秘文化也应具备相应的审美价值,毕竟,她身上负有太多人的希望。首先,一定要是一位东方女性,最好是中国女性。那就由我们共同来塑造吧,弯弯的眉,婀娜的身段,慈祥的面容不失富贵气象……佛的世界,也变得充满人性了。
  在这首川中民谣里,遂宁观音从一开始就是女身。我在遂宁的一本乡土读物上,读到这样一则民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涪江流域有一个小国,也就是今天的遂宁一带。国王妙庄有三个女儿,长公主为妙清,后修行为文殊菩萨;次女妙音,后修行为普贤菩萨;.主妙善,后修行为观音菩萨。这么说,遂宁还不单是观音故里,似乎也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故乡了。
  我相信,有关观音的民谣,恐怕不会只有遂宁人民口口相传的这一首,但我宁肯相信这是一个惟一。观音是一尊颇有修养的菩萨,首先,她拥有自由,而且法力无边,更主要的是她乐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循声而至,救苦救难。观音的形象已经定格,那么,就再为她修一座庙吧。凡人能做的,就只有这些。
  修完庙宇,塑就金身,人们回过头来再看,供奉观音的寺院已经数不过来了。
  在一次有关观音文化的研讨会上,遂宁市政协副主席漆丰先生的发言引人深思:“我们研究观音文化,重点是要探讨佛教文化、宗教文化、神秘文化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内在关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的、传统的乃至神秘的文化现象。”这话说得比较中肯,为观音文化的研究工作探明了方向。
  还是先去灵泉寺看看吧,这座与一首千年民谣息息相关的寺庙,坐落在遂宁城东.里的灵泉山,与广德寺遥遥相对。
  二
  午后的阳光格外温煦,千年古刹相映生辉。灵泉寺分为上庙和下庙,望文生义,下庙在山下,站在山门望向后山,满目苍松翠柏,隐约可见一些楼台镶嵌其中。进入寺庙,绕过大殿,拾级而上,沿路鸟声悦耳,景色宜人。
  灵泉寺最初不叫灵泉寺,而叫“圣佛寺”,灵泉山则名“资圣山”。传说隋文帝开皇初期,有一天,资圣山大雾弥漫,雾散之后,附近村民发现,原来只有参天古木的山间,竟多了一尊释迦牟尼佛的石像。山顶新增一泉,泉水甘美。人们认为是佛祖显灵,便在资圣山上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圣佛寺”,资圣山也改叫“灵泉山”了。
  行走在被神化了的古径幽道,我又想起了那个关于观音的传说。
  相传.主妙善自幼聪慧过人,不但精通琴棋书画,对于佛学著作更是过目成诵。在她19岁那年,妙庄王正自用心为她物色乘龙快婿,妙善却在遂州灵泉寺出了家。妙庄王生气了,特别“关照”寺院方面对她施以苦行。
  妙善不再是公主了,担水、砍柴、打坐,从不言累。她献身佛学、吃苦耐劳的精神,被山神奏知玉皇大帝。玉帝深为感动,便派来众神帮助妙善承担了所有的劳动,让她有时间做自己的功课。
  妙庄王知道后,命人焚寺。妙善口诵佛号,咬破手指喷血而成红雨,终于浇灭了大火。妙庄王又命人将她绑入法场,面对刀剑,妙善表达了自己礼佛的坚定决心,后被红绫赐死。
  妙善来到地狱,阎君被她艰苦修行的精神所感动,客气地将其魂魄送转阳间。妙善回到灵泉寺,亲自凿了一口灵泉井,还手植柏树五千。
  这一天,释迦牟尼终于亲临灵泉寺,让妙善去南海普陀山修行。她于农历六月十九到了那里,历时九年,终于在九月十九日得道。
  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了,可遂宁的民间叙述还算完整,颇能代表中国故事大团圆的喜剧意味。
  据说妙善功德圆满,又回到了故乡遂宁。妙庄王已经知道了女儿的一切,便重归于好。妙善趁机劝全家修行,后来,妙庄王及其家人都修成了正果,妙善公主则被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
  自古就是遂州著名“八景”之一的灵泉寺,以其山幽、林茂、泉甘、寺古,被誉为“西方圣境”。吸引了不少读书人来此一游,吟诗作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最令人倾慕的,可能要算位于半山的“梅山书屋”了。明弘治年间,一位叫做席彖(字材同,号梅山)的青年同几位好友住进几间僧舍,读书十年。有歌曰:“山可云兮鸾翔,泉可掬兮有浆,石可磬而木可栋兮清庙明堂。”席梅山后来考中进士,很是高兴了一阵,还作了故地游,写下一篇《灵泉山读书记》,他留下的书屋,即成山中一景。
  上庙在山顶,灵泉也在山顶。书载,遂宁城东七里灵泉山有东坡书“七泉”二字。但苏轼是否到过这里,书上没说,但知东坡居士广有佛缘,送给观音故里两个字,也是可能的。
  到了清代,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对灵泉寺也有题赠——“香林德水”,这四个字意境不错,可以想象这位因在虎门销烟威震英伦的民族英雄,繁忙的公务之余,还是颇有闲情逸致的。
  夕阳洒满山间,涪江如带,落日溶金,新建的观音阁普放光明。这是一幢气势恢宏的建筑,高达数十米的观音塑像,一手执净瓶,一手持杨柳枝,好像刚刚汲足了灵泉,洒向人间。
  置身此情此景,一首《灵泉题壁》涌上脑际:
  
  山顶有泉 名之灵泉
  自然的馈赠
  据传又为佛家所赐
  神奇而悠远的故事
  便围绕一座山峰
  一汪清泉
  在众生之中流传
  
  传说中 有一位少女
  从涪江到南海
  把净瓶和柳枝高举
  香林德水
  竟赢得了人间信仰
  
  也许是东坡书法精绝
  把泉名写得太好
  可惜 手泽已然漫漶
  但莲花座下
  似有一脉通向南海
  至今还能听到
  依稀的江声与海声
  
  这时,突然听到那边有人念道:“归鞍带斜照,别去意匆匆。”只见山路上有人牵着马在招徕游客,便租了一骑下山,马蹄得得,真不知道,是诗意走近了我,还是我走进了诗意。
  三
  去过灵泉寺,广德寺不能不去。未到广德寺之前,我总是觉得,这个寺庙同民谣所传未必有什么关联。
  在一位摄影家朋友的陪同下,我们登上了慕名已久的遂宁西山。西山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做卧龙山,佛教圣地广德寺就建在这座不太高的卧龙山上。为什么要叫卧龙山呢?难道这里还有一个关于龙的传说?龙在中国,可是具有无上尊严的,是皇权的象征。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卧龙山果然与龙有关。这天,李唐王朝的宪宗皇帝举起朱笔,朝圣旨上轻轻一勾,一道特殊的册封下来了,王子李恒便做了遂宁郡王,并在城外的西山结庐读书。
  这里的山虽不高,但登高一望,人间烟火尽在一望之中;这里的水虽不深,清清的渠河就在山下;这里的空气也清新,成片的林木从山上伸延到山下。既然是来读书的,就好好地读吧,待习得帝王之术,说不定某一天回到京城,没准还用得上。
  也许是沾了山中寺院的灵气,没多久,遂宁郡王李恒终于君临天下,成了“真龙天子”。这位郡王就是后来的唐穆宗。
  此时,云蒸霞蔚的盛唐气象,如日中天,朝廷鼓励广修寺庙。卧龙山中的寺院,一个与“龙”有过密切关系的地方,自然要大兴土木,重修庙宇,重塑金身。山门还要气派些,石阶还要宽绰些,一直到九重华檐递进山顶。
  如果说灵泉寺的规模还不够宏大,还算是小家碧玉的话,那么,广德寺则似乎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集中到了这一个地方,蔚为壮观,成为目前四川最大的古寺庙建筑。
  不过,广德寺最初是叫“保唐寺”的,建于唐朝大历年间。一千三百年前,一位据说是唐中宗李显之孙的禅师做了保唐寺住持。从此,这个寺庙就同皇室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朝廷曾两度将这位禅师召进宫去开坛说法,赐紫衣袈裟,封护国禅师。代宗皇帝一高兴,又御赐法号“克幽”,并改赐寺名为“禅林寺”。
  时光一转就到了宋朝,这座宏大的寺院又迎来了一位不凡人物——新封遂宁郡王赵佶。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这位赵郡王有意要向唐朝的穆宗皇帝学习,同样选择在城西卧龙山结庐读书。也许,他觉得这里有一种神秘力量,在冥冥之中成就了李恒的帝王之业。赵佶后来同样荣登九五之尊,那就是宋徽宗。
  这样一说,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一位极有艺术天赋的皇帝。他在精于绘画之外,还写得一手好字,并且自成一体,那就是种漂亮的“瘦金书”。可惜,遂宁似乎只给了他艺术天赋,他在这里并没有学到什么治国方略。一直到黄袍加身,他还沉溺于艺术之中。不用说,朝政一塌糊涂。没过多久,大宋的大好河山就在金国大军的铁蹄下苦苦呻吟了。最后,这位堪称大师级的艺术家皇帝也没能躲过被掳北去的命运,成为蛮夷之邦要挟偏安朝廷的重要人质。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耻”。
  有人说,作为艺术家赵佶,的确是难得的艺术人才,可惜不该去做皇帝的。
  江山依旧,寺庙依旧。宏伟壮观的寺庙静静地耸立在卧龙山上,依然沐浴着浩荡皇恩。据寺中有关碑文记载,该寺先后十一次被唐、宋、明三朝皇帝敕封,最终才由明武宗赐名为“广德寺”。
  而此时,大概还没有产生那首与观音有关的民谣吧。试想,观音的传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广德寺得名是在明朝以后的事,那么,明朝才开始修行的观音,还是观音吗?
  看来,广德寺并没有太在意一首虚无缥缈的民谣,历代高僧都是勤勉有加,刻苦钻研佛学,甚至有僧侣不远万里,从缅甸迎回一尊精美绝伦的巨型玉佛,把一个寺院打理得气象万千,不失“十方丛林”之尊,不失“西来第一禅林”的王者风范。
  但四面八方的信众不会忘记那一首相传千年的民谣,每到农历的二、六、九月香会时节,都会集体行动,如约而来,如潮而至。特别是二月十九日那天,数以百万计的香客汇集在这座千年古刹,举行盛大的香会,庆祝观音诞辰。信众手持绚丽多姿的彩龙,在大雄宝殿的门前挥舞,场面之热闹,蔚然千年,成为四川中部一道特殊的民俗文化景观。
  这时,我也说不清楚民谣与寺庙究竟有没有关系了。
  四
  文章写到这里,有关观音传说的大致轮廓已经出来了。刚刚缓了一口气,便隐约听得有人对我说:“等等,请等一等!”我望向茫茫夜空,不知道声音来自何处。
  等什么呢?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在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观音就是一个,一个通过艰苦修行,拥有信众最为广泛的菩萨。当我把那首民谣重新审视一遍之后,我发现了问题所在。问题就在民谣的第一句,所谓“观音菩萨三姊妹”,是不是在说,这三姊妹都是观音菩萨呢?如果这样解释的话,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我为这个发现惊喜不已,这是同那本乡土读物的民间故事截然不同的结局。是的,截然不同。设若这种说法成立,遂宁的“姐妹观音”将与流传甚广的“紫竹观音”一样,成为佛教研究者穷经皓首的一个崭新课题。
  此前,所有的观音传说,观音可以是长者是老妪,可以是.倜傥的青年,可以是艳绝人寰的美女……她可以任何一种形象出现,而她的“本身”只有一个,即那位端坐莲台的慈祥“美人”,其余都是她的幻化。可现在观音一化为三,信众礼敬有加的观音菩萨可能是三而合一的化身,这就足以在佛学界引起巨大震动了。
  第二天,我坐在案前,静静地想,想一首看似平淡,却暗含玄机的民谣。广德寺和灵泉寺都去过了,知道这里分别是观音的两个“道场”,也就是菩萨修行得道、接受朝拜、普渡众生的地方,如普遍传说的南海普陀山紫竹林。
  那么,观音是否三姊妹?在灵泉寺和广德寺修行的大姊和二姐,也修行成了观音而不是文殊和普贤?至少,这首民谣有这层意思。
  我走上了遂宁街头,脚步很轻,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步,都可能踩在传说之上。我想走进一道幽深的小巷,听听小巷人家的阿婆,再唱一次那首流传千古的民谣。可是,在这座巍然屹立涪江之滨的现代化城市,除了高楼还是高楼,除了大厦还是大厦。
  有时,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结果却极其简单。而一旦陷入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可能会变得极为复杂。
  既然观音是信众最为广泛的菩萨,传说的版本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记得有人说过,只要剔去传说中的迷信部分,观音文化现象其实就是人类在精神上不断完善,直到至善的过程。
  遂宁民谣所说的姐妹观音,就是在那个完善过程中出现的。既然是民谣,那只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既然是口头文学,各地所传必然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允许这种“不同”的存在。归根到底,遂宁民谣里所说的观音并不是一个,而是三个,是三而合一?还是各修其行而最终都成了观音菩萨?如果我们的先民在创作这首民谣时,确实包含了这层意思,就不得不对他们的想象力刮目相看了,如此大胆的想象,无疑是观音万千传说中最为瑰丽的一种。
  是的,有关观音的传说还少吗?如送子观音、千手观音、媚态观音、滴水观音、紫竹观音……再加上遂宁的姐妹观音又有何妨呢。要知道,一般人是很难到得了南海普陀山紫竹林的。正好,观音道场近在咫尺,广德寺和灵泉寺自然就成了万千信众心目中的圣地了。
  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好。记得儿时在一山中曾读到过这样的字句:“此处就是南海岸,何须去乎普陀山。”回忆起来,好像是专为广德寺和灵泉寺写的。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遂宁只承认是观音故里,而不涉及普贤与文殊了。
  五
  一首民谣,让一座城市在传说中“显山露水”,这也许是先民没有想到的。
  每个城市照例有一个别名,比如成都别称蓉城。遂宁也是有别名的,叫做斗城。遂宁城处在一个河间盆地的中央,四面环山,像一个平常人家使用的斗。说到这个“斗”字,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表述,不得不翻翻资料。《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字的解释是这样的:“一,容量单位,10升等于1斗;二,(计)量粮食的器具,方形,也有鼓形的,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基本上说清楚了,但我所见过的斗,是木制的,方形,遂宁城便坐落在这个“斗”的底部。想想,我们的先民真是太朴实,农耕文化培养起来的农耕意识,最讲实惠,一城如斗,那就是富饶城郭了,还奢望什么呢?
  关于斗城,还有一个小故事。不知是哪一天,大概是一位略懂一点风水知识的读书人站在大街上,一阵风吹来,拂起了他的衣襟,不由向西南面一望,发现南垭口就像这个“斗”的缺口,风能从那里吹过来,似乎也会把遂宁的灵气带出去。
  过了很多年,这种说法一直存在。终于有人想到了一个“堵漏”的办法,那就是在南垭口建一座佛阁,据说这样就可以“挡”回外泄的灵气了。
  这下好了,一座灵气勃郁、森然如斗的城市,接下来该发生几件大事了吧?不知是巧合,还是造化弄人,自从佛阁稳稳地立在南垭口,遂宁还真出了几个人才。
  明代宰相席书,字文同,号元山,1489年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太傅,谥“文襄”。他在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平定叛乱等方面政绩显著,被嘉靖帝“倚为重臣”。
  明代兵部尚书吕大器,字伊若,号先自,1628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少傅,谥“文肃”。作为文职官员,他在政治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同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清代名臣张鹏翮,字运清,号宽宇,从22岁中进士起,为官50余年,历任总督、三部(刑、户、礼)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几乎担任过清王朝从统一到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工作。
  清初榜眼李仙根,字子静,号南津,是四川在清朝200多年间获殿试前三名的三人之一。历任内阁学士、鸿胪寺卿、左副都御史、户部侍郎、光禄寺少卿等职。
  不用再罗列了吧,有了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遂宁从此被誉为“文贤之邦”,使这座城市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知道,所有的传说只能是传说。如果面对传说保持理性,或许这种“理性”就是不理性。多一点想象有什么不好呢?有那么多人都在说遂宁是观音故里,有那么多人记着她的生日,记着她何时离开故乡,记着她何时修行圆满……如果真有一尊观音菩萨,她肯定也会感动,也会把遂宁认作故乡的。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从一首民谣走进遂宁,在传说中,我完成了一次短暂的文化考察。但观音文化这个课题实在太大,一座被千年民谣环绕的城市,我只看了一角;一尊被万千传说萦绕的观音,我所知不及万一。我相信,民谣肯定还会流传下去,人间真诚、善良和美好的品质一定会发扬光大。
发表于 2010-2-4 20: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灵泉广德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4 20: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灵泉广德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四川论坛

GMT+8, 2024-11-23 23:01 , Processed in 0.055083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