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左边是河沙村的两个组,右边就是安福镇
▲河沙村一组已形成一条小街
▲张维善老人讲述飞地村的历史
属于蓬溪县的村组被南充的安福镇完全“包围” 飞地村:历史留在地图上的两块印记 开栏语 作为遂宁人,你有多了解自己的家乡? 你是否了解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是否清楚它过往岁月中的一点一滴?是否知道那些鲜为人知的人文遗迹?是否见识过那些濒临失传的手工绝艺?是否知道身边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为了让遂宁人更了解遂宁,让遂宁人更热爱遂宁,接下来的2个月时间里,本报隆重推出独家大型策划——《走遍遂州》,与你一起探寻这片热土上的不平凡,为读者奉上带着乡村泥土气息的新鲜事。当然,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和事,赶紧和我们联系吧!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骄傲,分享你的惊奇! 5月中旬,我们一路向东,朝着遂宁的东部出发,目的地是两块颇具传奇色彩的“飞地”。 这一大一小两块“飞地”被南充市的安福镇完全“包围”,但却属于蓬溪县农兴乡管辖。大的一块是金华村,小的一块是河沙村的两个组。 这两块“飞地”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飞地”村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村庄。 探访“飞地” 嵌入南充的蓬溪村庄 5月18日,记者驱车赶往传说中的“飞地”。 从蓬南镇出发,沿着蓬安公路(蓬南—南充安福镇)前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南充市安福镇的地界范围内。大约经过8公里之后,车子拐上一条坑洼的村道,“这条路就是通往金华村的。”农兴乡党委书记杨琪介绍说,金华村距离蓬南镇有近10公里路程, 距离农兴乡场镇还要远一些,全村分为4个小组,人口共计1026人。 车子在一条小河前停下,这里就是金华村与南充市安福镇的一处“边界”,桥这头的是南充人,桥那头的是遂宁人。遂宁人不管要出门还是回家,都得经过南充人的地界。 而河沙村的两个飞地组则位于南充市安福镇的场镇旁边,两个组共有村民400余人。其中的一组紧邻场镇,已经形成了一条像模像样的街道。这两个组与场镇的分界线也是一条河,连接两者的也是一座小桥。 “飞地”生活 修路先要搞好“沟通” “金华村,圆又圆,三方是水,一方靠山;要问好大,两条沟,十匹山,三个坝,两个湾,土地433(亩);地势偏僻,南充包完,蓬溪不沾边。”这段顺口溜,金华村村民几乎人人会念,它形象地描述了金华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却也体现了飞地生活的不易。 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之前,金华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90年代中期,村里决定把路修通。可就为了修路、修桥,还要和安福镇的干部和村民“沟通”。“我们请他们吃了两顿伙食!”张维善老人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要不然就不准修,除此以外,我们还拿出3亩多地让人家种。”就靠着这样的“手段”,金华村人修起了两座桥,修通了一条路,为自己打通了外联的通道。 河沙村一、二组的村民最困难的,则是当年交公粮的事情,“我们就挨着安福镇,但安福镇就是不收我们的,只有挑到十几公里外的蓬南场去交。”但随着义务制教育的发展,现在村里孩子们也可以就近在安福镇上的学校读书了。 此外,两块“飞地”的村民用的电、天然气、光纤电视信号也都是南充的,就连当地的手机信号也属于南充,当地村民都用南充的号码,“不可能用遂宁的号,漫游费都遭不住。” 自强不息 自筹30万元硬化村道 “这两个村的老百姓非常勤劳,非常团结!”杨琪说,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当地村民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 张维善的儿子张更生现任金华村支书,去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召唤”下,他毅然放弃了月薪三四千元的工作,回到村里打算甩开膀子干一番事业。一年时间里,金华村有了一些新变化:闲置土地利用了起来,集中成片发展青花椒,去年种了50亩,今年还要种100亩;引进甜橙,今年要集中种植50亩;发展存栏100多头的养殖户10多户。 据介绍,金华村今年的重点是硬化村道,这条路全长2.2公里,当地的村民集资30万元,乡党委政府争取20万元,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上世纪90年代,我们集资修路,大家的热情高得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硬是把路打通了。”张维善老人说,今年村里要修水泥路,每人要集资300元,目前已经筹到了30万元。 形成原因 历史造成“飞地村” 这两块飞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年过八旬、当了多年金华村支部书记的张维善老人向记者道破了这个谜团。 这两块飞地的历史要追溯到民国30年(1942年)左右,蓬溪有一个叫做张奠元的大地主,为了拓宽自己的地产,他在当时的安福镇境内购买了大片土地,并把蓬溪的佃户和他自己的家业搬到了这里。解放后,在土地改革分地的时候,由于这块土地上的佃户都是蓬溪人,就将这块地划归蓬溪管辖。因为村里的两条河沟形似一个铧,于是就将“铧”字拆开,取名叫做“金华村”。 据介绍,河沙村一、二组形成飞地的原因也大致是因为如此。 身份意识 我们都是蓬溪的人 虽然有诸多不便,但上千的村民始终眷恋着这片土地。近年来,金华村常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占一半以上,但举家搬迁的仅6户。“很多人都挣到了钱,足够在外面安家,可是不管条件有多差,毕竟这里才是我们的家,哪能随便搬出去。” 河沙村一组的陈国华老人也有着深深的“蓬溪情结”,当记者提出到他家的楼上照一下相行不行时,他是这样回答的:“这有啥子问题呢?我们都是蓬溪人,只要是我们蓬溪的房子,想到3楼照就到3楼照,想到2楼照就到2楼照……” (记者 王鹏达 周凯)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四川论坛
GMT+8, 2024-11-24 10:56 , Processed in 0.04870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